2025年德国大选收官,默茨领导联盟党上台后中德关系新变量剖析
在2月24日凌晨,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了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初步计票结果,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尘埃落定。由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组成的保守派联盟党在本次大选中凭借28.6%的民众支持率赢得本次大选。该联盟党的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预计将担任新一届的德国总理。
目前,默茨已明确排除与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合作,未来可能选择与绿党或社民党(SPD)联合组阁,其中“联盟党+社民党”这一经典的黑红大联盟组合成为未来政府组成的热门选项。此次选举结果将给德国乃至欧洲政治格局带来诸多变数,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走向,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的焦点话题。
新任德国政府的政策方向与中德经贸关系
在竞选期间,默茨曾指出德国正处于经济衰退的第三年,失业人口高达300万且仍在不断攀升,同时有70万个职位空缺难以填补。随着新执政联盟的组建完成,德国当下面临着难民问题、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内外交织的挑战。
在德国经济低迷的当下,中国市场成为了德国企业业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德国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达到了73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被视为德国应对内外挑战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政策方面,默茨强调财政纪律,主张通过削减开支、调整社会福利等措施来恢复政府财政健康。针对德国经济增长的困境,默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和公司税、废除团结税、取消供应链法等,以期提振经济。若这些政策落地实施,将有望增强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并为中德在传统优势领域如汽车、新能源、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合作带来新机遇。
在2025年2月14日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德国联盟党主席默茨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了会晤。默茨表示,联盟党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希望两国关系能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在对华政策上,联盟党提出了“系统性竞争”的概念,希望在与中国保持密切经济关系的同时,减少关键领域的经济依赖,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与安全相关的技术。而社民党和绿党则主张以欧盟统一立场应对中国,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可以预见的是,德国将推动欧盟在对华问题上形成更统一的声音,一方面寻求贸易投资领域的互惠,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对中国做出回应。
考虑到德国经济对中国的高度依存,特别是在汽车业销售方面,如大众等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深厚的根基,因此德国未来不太可能与中国进行全面对抗。总体而言,德国在经贸方面可能更倾向于维护企业利益,保持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默茨政府可能会允许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继续拓展,但在关键基础设施如5G网络方面,坚持排除华为等中国企业的设备。此外,德国可能会在“去风险”方面下功夫,例如审查对华投资并限制对华技术输出。
针对德国大选结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2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德关系。发言人表示,中方愿意与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共同努力,巩固和发展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签证与移民政策经济需求呼唤高技能移民
移民问题在此次德国大选中占据了核心位置。自2022年以来,德国接纳了超过200万难民,这一举措虽然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近期,与外国人相关的暴力袭击事件更是加剧了民众对移民问题的不满。
针对这一局势,默茨领导的联盟党在非法移民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立场。他们主张收紧移民政策,包括限制难民庇护、加强边境管控,并考虑通过简化技术移民流程来吸引高技能劳动力。
2025年1月29日,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联合提出了一项旨在限制移民的议案,该议案在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和自民党(FDP)的支持下,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尽管遭到了社民党、绿党和左党的反对。基民盟领导人梅尔茨还提出了“五点计划”,包括加强边境管制、拒绝被拒绝的寻求庇护者入境、拘留犯罪的寻求庇护者等措施。
针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德国和欧洲权威智库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的研究显示,德国经济急需从国外引入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具备职业培训背景的人才。据预测,到2040年,德国每年需引入约28.8万名外国劳动力,以确保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默茨在强调限制非法移民的同时,也致力于吸引高技能移民,并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
为了应对移民带来的社会挑战,基民盟还计划用新基础保障体系取代现有的公民津贴,要求具备劳动能力的补助领取者积极求职,并通过法律强化个人责任。而社民党则倾向于支持技术工人移民,并致力于减少移民官僚主义。
如果社民党和联盟党一同执政,未来可能会继续推动机会卡签证等政策,以帮助外国工人更好地融入德国社会。
默茨政府的上台标志着德国政治“右转”,但其经济振兴计划离不开与中国的务实合作。短期内,中德经贸关系或呈现“竞合并存”的基调。可以说,未来中德关系的投资走向将呈现“合作与竞争的新常态”。长远来看,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将取决于能否在意识形态分歧与经济互利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