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政】重申中国伙伴身份,全面取消签证申诉程序
近期,随着德国新政府上台,其在签证政策和对华政策方面均有新动作,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讨论。
一方面,德国新任总理默茨在重要政策演讲中,对中德关系作出了新的表态。
另一方面,德国联邦外交部宣布了一项关于签证程序的重大调整;
这些政策变动不仅关乎德国自身发展,也将对中德两国关系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重申中国伙伴地位,强调战略去风险
2025年5月14日,德国新任总理默茨在联邦议会发表了就任后的首次重要政策演讲。在长达约45分钟的讲话中,他围绕外交、经济、安全等多个关键议题,清晰阐述了新政府的基本立场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内政方面,默茨明确表示坚信德国有能力“凭借自身力量”克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而在经济议题上,他直言德国现有的经济框架已丧失竞争力,他承诺将全力以赴,推动德国经济重回增长轨道。
01、对华政策
此次演讲中,默茨关于中德关系的表态备受外界瞩目。
在对华政策方面,他一方面强调中国是德国及欧盟应对全球性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一观点表明,德国新政府延续了历届政府的传统做法,将经贸合作置于对华政策的关键位置。
另一方面,默茨延续并强化了“战略去风险”的基调。他宣称将致力于减少德国和欧盟在关键产品与供应链方面对中国的单边依赖。他表示,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刻变革,系统性竞争与地缘政治博弈成为主导趋势,为保障欧洲的战略自主,必须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不过,他也同时指出,在气候变化、全球安全、贸易等重大领域,中国依然是德国与欧盟的重要伙伴。
02、中方态度
针对默茨提出的“对华去风险”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日前作出回应。他强调,中德互为全方位战略伙伴,中方愿与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携手共进,巩固并发展好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始终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战略自主,期待与德方共同努力,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对于美欧一些官员鼓吹的所谓对华“去风险”,中方多次明确指出,中国是机遇而非风险,将中国视作“风险”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更不利于双方互信与合作。
03、中德投资
5月12日,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了《2024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热度依旧不减,项目数量达到199个。这一年,共有1724个外国投资项目在德国落地,中国投资项目数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稳居第三位。
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分布较为广泛。其中,电子产品和自动化领域是重点投资方向,占比达25%;能源与原料领域占比21%,交通与物流领域占比19%。在业务形态方面,市场和销售类项目占比最高,为41%,生产与研发项目占26%。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董事总经理阿奇姆·哈蒂格也指出,近年来中国对德国的新建投资保持稳定态势,特别是在新建投资领域,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名列前茅。
德国取消签证申诉程序
近日,德国联邦外交部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将在全球范围内取消针对签证拒签的申诉程序。
图源:china.diplo.de
在此之前,当申请人的德国签证申请被拒签后,通常有两条法律救济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使领馆提出申诉(Remonstration),二是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Klage)。
然而,新政策实施后,这一在签证程序中目前由签证处自愿补充提供的法律救济措施将不再适用。
据了解,此次政策调整是基于中国等多个签证处的试点经验。试点结果表明,取消申诉程序能够有效释放签证处的人力资源,进而显著提升签证处理效率。
以中国签证处为例,在试点期间,签证申请量同比增加了15%,同时平均等待时间缩短了20%。这意味着,取消申诉程序后,签证处理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签证处能够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中,申请人的等待时间也将随之缩短。
拒签后重新递交申请
工作签证可能因申请人工资未达到标准,或雇主资质存在疑问而被拒签;而家庭团聚签证则可能因住房或收入证明不充分而面临拒签风险。
相比之下,欧盟蓝卡、ICT 派遣签证持有者受到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这是因为这两类签证的申请材料通常更为清晰明确,拒签率也相对较低。
尽管取消了拒签申诉程序,但在被拒签后,申请人可随时提交新的签证申请。
具体而言,签证申请人可选择通过“在线申请通道”(Auslandsportal)以电子形式申请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留学等类别的德国签证。根据步骤指导提交完整的电子申请,避免因申请材料不完整造成延误。
END
从当前中德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以及双方在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来看,尽管德国新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战略去风险”的表述,但中国在德国投资热度不减,且双方在诸多重大领域仍互为重要伙伴。
未来,中德两国若能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经贸合作上进一步拓展深度与广度,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