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改革风暴:按工资高低分配名额?留学生将“毕业即离境”?

"在美国完成学业,却因薪资标准错失H-1B抽签机会?"这一担忧正在成为现实。

美国移民局向白宫提交H-1B新政提案,特朗普时期颇具争议的"工资分级抽签制"或将重启。这项看似技术调整的政策,实则正在重塑全球人才流动的底层逻辑——当H-1B抽签从"拼运气"变为"拼年薪",刚毕业的留学生、科技行业新人及STEM领域从业者,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2021年新政折戟:被搁置的"工资分级实验"

争议性改革回顾:

2021年1月,特朗普政府推出争议性改革:以"四档薪资分级"重构H-1B抽签规则:Level 4(最高)至Level 1(最低)的薪资分级体系,优先向高收入申请者倾斜。

即:当H-1B申请超过年度限额85,000个时,不再像以前一样“完全靠运气”,而是根据申请人的工资从高到低排名,从Level 4、Level 3、Level 2、最后才是Level 1这样的降序排列分配法,如果上一级Level名额有富余再分配给下一级Level,直到名额用完。

然而,移民局数据显示,80%以上留学生因薪资水平集中于Level 1/2区间,此举将导致中签率暴跌。彼时引发了各大企业联合诉讼,指控其违背《移民与国籍法》基本原则:H-1B申请按照递交的先后顺序审核,而不是根据工资、技能或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价值”来排名。移民律师协会(AILA)也指出,用薪资筛选人才,本质是行政权力对立法权的僭越。

尽管拜登政府上任首日便冻结该政策,但特朗普阵营始终未放弃重启意图。

👉 2025年复活争议:特朗普阵营的"政策回马枪"

随着特朗普派系重掌移民局,新版提案悄然推进:

📍 加权抽签机制:目前还不确定新版是否跟2021年的一模一样,有可能高薪者先抽,也有可能高薪者获更多抽签权重(如Level 4抽4次,Level 1仅1次);

🎯 精准打击条款:多地点工作者按最低薪资计算,防止企业规避规则;

🔒 锁薪条款:获批后降薪将直接撤销签证。

目前,这项新规定正在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审查中,有可能在数周内批准发布。届时,公众将有机会提交评论意见。

留学生或成H-1B新规最大受害者。

若美国移民局真按"工资分级"重启H-1B抽签新规,最直接被波及的群体,非国际学生莫属——尤其是那些刚毕业、正准备申请H-1B的留学生。

在美国大学的AI、计算机、电气工程等热门专业,研究生群体中70%以上是外国学生;而在博士阶段,这一比例更攀升至80%。这些以科研为核心能力的顶尖人才,初入职场时薪资普遍不高,很容易被新规的"薪资门槛"挡在门外。

企业界早已点明:名额短缺才是根本矛盾。

根据NFAP(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分析,2026财年移民局收到的合格H-1B注册申请超34万份,远超8.5万的年度名额上限,导致近三分之二申请被直接拒绝。企业呼吁的核心并非"如何优化抽签规则",而是"名额实在不够"。

要知道,美国每年仅发放8万余个H-1B签证,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不足0.05%。在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一数字早已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更严峻的是,新规可能引发全球人才争夺战的"反向虹吸"。当美国优先选择"高薪资深人士",其他国家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年轻留学生。

这种政策倾斜的代价,正逐步显现在多个关键行业:

🏥 医疗领域:医生、牙医、工程师等职业虽薪资不低,但因岗位薪资多被归为Level 1/2,可能因新规失去H-1B资格;

🧑‍🏫 教育行业:高中数学、科学教师岗位中,90%的职位薪资处于Level 1/2区间,新规实施后招聘难度将大幅上升;

🔬 科研领域:2019年数据显示,美国物理、生物、医学研究岗位的H-1B申请人中,90%为Level 1/2薪资水平。

以2023年诺贝尔奖得主、mRNA疫苗研究先锋卡塔琳·卡里科为例:1985年她初到美国时年薪仅1.7万美元(约合2023年的4万美元),若按当前Level 1薪资上限(约11万美元)标准,她的起薪甚至未达到最低门槛。这样的案例,未来或将成为常态。

前有H-1B抽签没有海底捞,中国留学生中签率仅11.7%,现在又有H-1B新规改写游戏规则,H-1B之路似乎越来越艰难。

我们还是强调,留学生群体亟需跳出"H-1B依赖症"。与其赌那越来越难中得的运气,不如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留美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价值的途径。与其在抽签漩涡中挣扎,不如早做规划,用身份自由换取职业发展的星辰大海。